腱鞘囊腫

腱鞘囊腫


臨床案例

楊先生,公務人員,35歲,於右腕橈側長了一顆如花生米大的囊腫約半年,抓握時有痠痛感,用力按壓,有如被硬物擠壓的疼痛感,一直未治療,經驗診斷為「腱鞘囊腫」,一般針3-5次均可改善於是信手取針,施於治療,但是出乎意料的經過2個月治療未見改善。遂改以深刺放血的方式,擠出黏液約2C.C.囊腫也跟著消失,隔一日復診,患部又微腫起,在用此法,再擠出黏液約0.5C.C.又隔一日,患部仍腫,重施故法,但已無黏液,心想當是因囊腫日久腱鞘壁增生變厚的關係,再改以熱敷,外敷藥膏,約五日後消腫。又7日後,囊腫又發,詢問原因,說道:囊腫痊癒,心裡非常高興,則開始再做運動,才2-3天又腫起來了,非常懊惱。

廖小姐,某保險公司主任,於右腕背部長了一顆如紅豆般大的囊腫,每當轉動腕部或用力抓握時,即感到痠痛,囊腫也就跟著上下滑動,自述四個月前因為這個問題前往某醫院就診,接受開刀治療,可是月前又在同一位置復發。因此不願再接受開刀,經朋友介紹遂來此求助,本人即採用18號抽血針頭,直接刺至囊腫深處,將滑液擠出。於針孔上消毒敷藥。再配合養血榮筋的藥物、並囑咐一個月內不可用力,約五日後,廖小姐因故再來訪,檢視腕部囊腫,未再腫起,皮膚除了上回開刀的疤痕外,再沒有其他的傷痕了,也不再疼痛。


成因與治療

腱鞘是由柔韌的筋膜所構成,包覆在肌腱的外圍,猶如管狀,像鞘一樣的保護肌腱,腱鞘內含有淡黃色的黏稠液體,具有潤滑的作用,可使肌腱在腱鞘內流利的滑動。所以腱鞘具有保護肌腱的作用;如手腕、足踝關節處有許多的細小的肌腱,支配著手腕指、足踝趾的靈敏動作,又要不受外層一些支持帶所阻礙,所以腱鞘在此就發揮它最大的功用。

腱鞘囊腫即是在腱鞘內所產生的囊腫,腱鞘囊腫多由關節受傷或腱鞘受傷之後發現。腱鞘內膜襯裡破裂,突出於關節或腱鞘附近皮下淺表成半球形隆起所致,可為單房性或多房性結構。囊腫外形像瘤,又稱「筋瘤」,又名「筋結」、「筋聚」。多見於婦女或患部用力活動較多的青壯年,好發於腕掌部,其次為腕掌橈側、踝前、足背等處。多由於局部長期勞累或損傷所造成,病程發展緩慢,偶而也有會突然出現的,大部份皆由急性或慢性的腱鞘炎發展而來,腫塊大小不定,小的大約如米粒,大的有可能如荔枝核,外形呈半球狀或如碗豆,表面光滑,皮膚顏色不變,不粘黏皮膚層,腫塊前後推之不動,左右推之可移動,但是會隨著手腕或踝趾的活動,而在皮下滑動。初起質地較軟,按壓有如小球囊樣,富有彈性,日久則會結成如豆子般的堅硬。

此症狀初起時只有在出力或活動過於頻繁時才會產生痠軟疼痛,壓的時候也會產生微痛的感覺,日久不治除了囊腫變大外,而且疼痛的程度也相對增加。

腱鞘囊腫的治療處理,西醫以手術的方式,將患部用刀切開,清除囊腫內的滑液。中醫治療法皆以弄破囊腫為主,常用療法有以下三種:

1.用手法直接於筋瘤上扣擠將筋瘤壓破,內容物滲出於皮下自行吸收。

2.消毒完全於針筋瘤周邊,用毫針3-5針,自筋瘤周圍向根部針刺,筋瘤上用艾條灸。一般五、六次治療可痊癒。

3.火針法,局部消毒後將三稜針用酒精燒紅,當即直刺,即見膠凍狀物漏後,加壓使內容物從針孔處排盡,用優碘消毒加壓包紮針處。無論手術還是非手術治療,治療後均有復發現象,術後常規加壓2-3週,可防復發。

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腱鞘囊腫大多屬於勞損,但跟個人的體質有關,常見於腎氣虛、氣血不足的人,所以在初癒時最好一個月內不要從事運動或勞動,更須注意盡量避免出力,使得囊腫復發,最好再配合一些強健筋骨或改善體質的藥物。

若是純因勞損,體質壯的人可選用疏經活血湯、舒筋立安散之類的方劑,肝腎氣弱的人可以選用桂附八味丸、六味地黃丸之類的方劑,筋骨痿弱的人可選用虎潛丸、獨活寄生湯之類的方劑,來改善體質,然後循序漸進的鍛鍊筋骨,則可確保不再復發。

雖然腱鞘囊腫不是什麼大病,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會造成許多的困擾,所以必須趁早作預防及治療。若是從事勞動或長時間工作的人平時應注意時間的調節,切忌過度作勞,必要時可配帶護具,加強維護關節韌帶,則可避免因工作不當所造成的傷害,如以感到不適就應休息或請教醫師,以免病情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