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間盤突出症

腰椎間盤突出症

 

腰椎間盤突出症又稱『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』為常見的腰腿痛疾病,發病率約占門診腰腿痛患者的15%。好發年齡在20-40歲之間,男女比例為10:1,尤以青壯年男性使用體力勞動者多見,兒童和老年人極少發生。

 

主要症狀

1.腰腿痛:為此病的主要症狀,多數患者有急性腰部扭閃或慢性損傷的經驗。一般先出現腰痛,常侷限於患側下腰部和腰薦部疼痛,有明顯壓痛。往往始於患側臀部,逐漸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,沿坐骨神經分佈區域向下達大腿後側、膕窩、小腿外側及足外側。若臥床休息則能立刻減輕痛苦。

2.脊柱活動受限:患者常不由自主地限制腰部的活動,改變脊柱的姿勢以緩解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。腰部活動主要受限障礙在前屈或後伸的動作。

3.壓痛及放射痛:由於受傷初期雖有椎間盤突出之情形,但周邊組織尚未充血腫脹,待一至二天後受傷之周邊組織發炎腫脹嚴重,椎管相對之空隙減少,迫使突出物卡壓脊椎神經更加嚴重,大多數患者在腰椎部的棘突間和椎旁1-2cm處可有明顯的壓痛;加重按壓時增大了神經根受擠壓的程度,而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。此外環跳、委中、陽陵泉等穴位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壓痛。

4.患肢感覺異常:久病患者或神經根受壓嚴重者常有患側下肢麻木,亦可有局部皮膚感覺過敏、感覺遲鈍或感覺消失等。感覺異常區域與腰椎神經分佈區域一致,且多局限於小腿後外側和足部。

5.馬尾綜合徵:病情嚴重者,椎間盤凸出物向後方壓迫馬尾神經時,可出現雙側重度坐骨神經痛、會陰部麻木與排便排尿無力等症狀。晚期還可出現雙下肢癱瘓、足下垂和下肢後外側與會陰部痛感覺消失;排便功能障礙,嚴重時可有急性尿瀦留或大便失禁。

 

診斷

患者多為青壯年男性,有腰部急性外傷、慢性勞損或受寒濕病史;有典型的腰腿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的症狀,脊柱側彎畸形,腰部活動受限和腰椎旁壓痛點的存在等,可配合有關檢查進行診斷。

常用的檢查有:

1.直腿抬高試驗:令患者平躺床上,由患者自行伸直膝蓋,抬起大腿,醫師可從旁協助,若令引起疼痛,則為陽性反應。本試驗是確診本病的重要檢查,陽性率可達98%,嚴重患者抬腿僅15-30度。因為直抬腿高舉時,脊神經根可移動2-6mm,腰椎間盤突出者,突出物壓迫神經根,甚至突出的髓核與神經根黏連,神經根移動使受壓迫牽拉加劇而出現疼。同樣道理,屈頸試驗、足過度背屈試驗、起坐伸膝試驗、下肢後伸試驗可呈陽性。

2.伸足拇試驗:尤其腰4-5椎間盤突出時,多數病人有伸足拇長肌肌力減弱。

3.肌腱反射:70-80%的病人有肌腱反射的減弱或消失,腰3-4椎間盤受傷主要影響膝跳反射,腰5-薦1椎間盤突出主要影響跟腱反射,腰4~5椎間盤突出兩者都無明顯影響,這對定位受傷有一定幫助。

 4.X線檢查:一般拍攝腰椎正、側位x光片,可觀察有無椎間隙變狹窄、脊柱側彎、生理前凸消失等現象,又可排除腰椎感染化膿等炎症、結核、腫瘤、骨折等疾病,若診斷尚不能明確時,還可以脊髓造影等侵入性特殊檢查,有助於排除椎管狹窄、可疑腫瘤等症。但現有CT、MRI替代故較少使用了。

5.其它檢查:如CT電腦斷層、MRI核磁共振檢查、肌電圖檢查也可常用於本病的診斷。

 

治療原則

臨床治療上應該考慮以下各要點:

1.如何促進突出物回復,加寬腰椎間隙,降低椎間盤內壓力、增加其外部壓力,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納、破損的纖維環修復。

2.緩解神經根受壓狀態,增大椎間孔管的空間,改變突出物的位置,矯正椎間小關節的紊亂和矯正椎弓、棘突的歪斜。

3.恢復神經根的正常功能,活血化瘀、舒筋活絡、改善局部氣血循環,消除肌肉經痙攣、鬆解炎症黏連,使受損的神經根得以恢復正常。

腰部急性扭傷患者初期不論是否有椎間盤凸出之可能,最好先臥床三天休息,讓受傷之組織儘速復原,能夠避免再受刺激引起發炎、腫脹。

可用中藥之薰蒸療法配合,加以推拿按摩與整復手法,腰椎牽引治療對本病有確實的療效,尤其對髓核突出並未破裂者最佳,若正值急性發作時,要臥床休息,避免過度活動,引發突出之髓核再度刺激引起發炎腫脹壓迫神經,可以配合使用醫宗金鑑之傷科心法『腰柱』,現今可用硬背架(俗稱鐵衣)或軟背架(俗稱護腰帶)效果更好,以分散腰椎之重量,減輕椎間盤髓核突出物對神經之卡壓刺激,使發炎之組織與受壓迫之神經發炎以緩解、消腫,消腫後則卡壓之程度更為減輕。但臥床時請勿穿用。因臥床時脊柱並未承受身體之重量,突出物不會卡壓脊椎神經,若經過物理治療等保守療法三個月治療無效者,並有明顯影響生活品質,則必需考慮採用外科開刀治療法,惟患者之年齡與體能狀況,都必須加入風險評估考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