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化性潰瘍

消化性潰瘍

 

進入寒冬之後,除了氣喘、高血壓病患增多之外,消化性潰瘍也列入內科醫師門診的前三名。現今社會追求十倍速的進步,生活腳步、節奏快速的結果,呈現眼前的是高樓林立與匆忙的人們,故消化性潰瘍也屬人類進步所得到的文明病之一。

 

何為消化性潰瘍

消化性潰瘍即是所謂的「胃氣痛」,中醫亦稱胃脘病,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,主要因胃液分泌失調,而引起的慢性病,它的特徵是上腹部定時性疼痛,位置常發生於胃區的部位及右下方處,本病好發緊張型成年人、更年期婦女及每當天氣寒冷之時是本病發作的高峰,本病致病因素,常是飲食沒有節制,暴飲暴食、喜食刺激食物如煙、酒、檳榔工作過度勞累、精神過度緊張,使神經機能調節紊亂及服用阿斯匹靈及類固醇等藥品,都易刺激胃酸分泌過多,激活胃蛋白,造成胃的保護黏膜受損,近年發現是部分病人因感染了胃幽門桿菌,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生,以中醫理論而言,胃主受納水穀,脾主運化精微,若胃失和降,脾失健運,而致肝鬱脾虛陰陽失調所致,經年累月之後,保護胃的黏膜層嚴重傷害,則易併發嚴重的症狀,胃出血吐血或解黑便、胃穿孔及幽門阻塞。

 

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差異

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要如何分辨呢?消化性潰瘍病痛的發生和進食有密切的關係,分為早發性和晚發性疼痛兩種,早發性疼痛多屬胃潰瘍:在進食以後半小時至2小時出現,因消化性潰瘍的人,胃液分泌就比平常人多,加上那時食物未和胃酸充分攪拌所造成,酸性胃液與沒有保護層的胃潰瘍面相接觸,於是引起劇烈的疼痛,時間持續1~2小時逐漸消失,直到下次進食以後,疼痛再次出現。而晚發性疼痛多屬十二指腸潰瘍:一般在進食後2~4小時發生,及在夜間晨間或饑餓情況下也會疼痛。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發生較晚,若在胃中的食物消化排空後,胃液還不斷分泌胃液,刺激十二指腸,當接觸到潰瘍面,於是引起疼痛,此為胃潰瘍與十二指腸之區別。但在治療用藥上兩者無太多差別。在傳統醫學上可分為:

1.脾胃虛寒:見貪食生冷、嘔吐清涎、腹脹曖氣、面色萎黃、上腹疼部作痛、食後疼痛減輕、怕冷、舌苔淡白,常用方劑為香砂六君子、安中散,能溫中散寒健脾和胃。

2.肝氣鬱滯:胃脘脹痛、胸悶心煩、曖氣頻繁、舌邊色紅、脈多沉弦,用加味逍遙散,能補氣養血兼解鬱調經。

3.肝胃不和:胃脘脹痛、曖氣頻作、舌苔白、脈弦滑,以柴胡疏肝湯、四逆散,能調和肝脾和解表裏。

若胃出血者以上為基礎加入白芨末、田三七即俗稱川七末治療。消化性潰瘍急迫疼痛時,可先吃一點蘇打餅乾,或用烏貝散(浙貝加海螵蛸)以緩解疼痛,也是中醫抗酸、解痙藥之一,以抑制胃酸的分泌。可熱敷肚臍上十公分處中脘穴,並按摩手之內關穴與膝下三寸之足三里穴,常可達到立竿見影之效。

平日在飲食上要少量多餐,選用營養豐富的食物,可飲用牛奶等流質飲食,並攝取清淡食物,如:大棗與米煮粥、加蜂蜜食用,可養胃生肌。忌食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,如:太甜、辛辣、生冷、濃茶、酒、咖啡等及不易消化粗硬食物,如:飯糰、糯米等,並保持樂觀的情緒,放鬆精神,作息正常,適宜的運動,平日注重養生,預防勝於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