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風濕性關節炎

類風濕性關節炎

 
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病的一種,以關節病變為主要病徵,凡關節各部組織如:軟骨、滑膜、韌帶、肌腱及相連的骨骼都有病變產生,甚至還波及心、肺、血管等組織。症狀為關節紅、腫、熱、痛、僵硬,尤其在早晨最劇,通常起病緩且由小關節開始,如手指、手腕,然後延伸至膝關節、髖關節,通常是對稱性的急性發炎,因關節腫脹,破壞而造成畸型。全身性器官受損,併有全身症狀如貧血、發燒、體重下降。

 
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

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在20-50歲之間發生機率最高,女性罹病率約為男性的三倍,一般認為與女性的內分泌有關,其致病機轉至今仍不十分清楚,學者猜測可能與遺傳、感染、過敏等因素有關,身體的不正常免疫反應或發炎反應都會造成關節的發炎和損傷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)是一種廣泛且頑固的慢性疾病,病況輕微時僅怠到局部關節僵硬疼痛,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,甚至造成殘障。這個病起因於身體內抵抗病菌的免疫系統發生問題,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體(自體抗體,如類風濕性因子RF),不僅會殺死病菌,同時也破壞身體正常的結構。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,其次是肌肉 、肺、皮膚、血管、神經、眼睛等,因此可算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中醫所謂之結合臟腑病變的「痹證」相類似。「痹」指的是氣血阻閉不通的意思,凡是風寒濕邪,侵襲人體肌表經絡,導致氣血阻塞,運行不利,而引發肢體筋骨關節部為之疼痛症狀,中醫一般將之歸類為「痹」。

 

預防關節炎飲食控制

不論是預防或是已患病者的飲食著重於營養均衡,避免肥胖即可。有些食物宜盡量避免,另外還有些營養素可以盡量攝取,以增強自身的抵抗力,能減少發病機會或減輕發病時的疼痛。應儘可能避免冰冷與油炸及油份含量高的食物。

慢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造成全身性的骨質疏鬆症,應隨時補充鈣質,減緩骨質流失。含有鈣質的食物有乳製品、穀類、魚類、豆腐、海帶、紫菜、金針、木耳、綠葉蔬菜、芝麻等。若情緒處於緊張、焦慮,容易減低免疫力,加重病情,適量的鈣質可以幫助維持情緒的穩定,減少發病機會。

飲食習慣應採清淡溫和,還可以多補充維他命A、C、D、E或含、鐵、銅、鋅、錳等礦物質食物,以增強組織免疫力及預防組織氧化或貧血。

1.維他命E:具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相似功能,建議食用植物油及深綠色蔬菜或莢豆類食物,當中富含維他命E。

2.維他命K:具有強化抗發炎組織的細胞與細胞膜之功能,建議食用深綠色蔬菜類,例如:菠菜、萵苣等,以及蛋黃、肝臟、乳酪。

3.甲硫胺酸:此種胺基酸對軟骨之建構特別重要,建議食用蛋類、奶類及肉類。

4.錳:具有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之功效,建議食用穀類、堅果、豆類、萵苣、鳳梨。

5.鳳梨酵素:存於鳳梨的酵素,具有抗發炎的功效。

 

生活療法與注意事項

1. 保護關節:錯誤的姿勢會導致關節變形,增加疼痛,故平時應保持正確姿勢。從事活動後關節若有疼痛情形,應立刻修正姿勢或停止活動。必要時可使用輔助器材如:護膝、護肘、柺杖等,減少關節負荷。

2. 運動治療:運動可以刺激天然止痛劑--腦內嗎啡的產生,適度而不激烈的活動還可以增加關節活動量以及僵硬情形,如步行、騎腳踏車、園藝等。游泳是最好的運動,利用水的浮力可減輕關節負擔與疼痛,並可改善關節活動度及肌力。 

3. 減輕疼痛:減輕體重就能降低關節負擔。冷、熱療可以減輕疼痛及肌肉痙攣,緩和僵硬,使關節活動更容易,有些需要以機器進行的熱療,如:超音波、短波等,應依醫師指示操作,以免使用不當,造成傷害。

隨時注意關節保暖;預防關節「晨僵」現象,可在睡前做簡單運動;保持心情愉快並維持充足的睡眠;每天記錄疼痛情形、定期返院門診追蹤;急性期後做漸進式長期復健,維持關節功能,並遵從醫師指示用藥。

 

如何做冰敷或熱敷?

1. 冰敷:可使用市面上販售之冰敷袋或乾淨塑膠袋,取兩份冰塊、一份水的比例裝入袋中,擠出袋中空氣,冰敷袋要旋緊蓋子;塑膠袋打結綁緊,避免冰水流出。在患處上墊一層毛巾再冰敷,避免凍傷。每次10-15分鐘,與下次冰敷應間隔20分鐘以上,一天不超過3次。

2.熱敷:使用熱水袋或置於將患處置於浴缸溫水中(水溫不宜超過60℃),熱敷15-20分鐘,熱敷後可按摩患處附近肌肉(切勿直接按摩患處),促進肌肉放鬆。

 

 

按摩療法

「肝主風脾主濕」,加強肝脾的保健,能緩和風濕疼痛,我們可以多按摩肝臟與脾臟的反射區,加強保健功能。